close
*桃源鄉:是布農族原住民主要分布區之一

桃源鄉是高雄縣面積最大的一個鄉,人口密度卻是全國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五人,村落與村落之間,往往是關山重重。
在這裡,絕大多數的居民屬於布農族郡社群,是布農族由南投向南遷徙的最後一站。
桃源山間種滿梅樹,幾乎家家戶戶都醃漬梅汁、梅酒,一罈一罈的清涼,自己享用,也贈予遠道而來的友人。

*在道路兩旁,有不少精緻的雕像。

*狗狗跟著主人去打獵



*婦人搗米



*手上拿著不知名的武器



*手上拿著長茅



一、介紹布農族

  布農族是所有台灣原住民當中,活動率最強,移動最頻繁的族群,由於其足跡踏遍整個中央山脈,因此有「中央山脈守護者」的美譽。由於身處在高山,四周隨時有難以預測的災難發生,且族群之間的關係又是相互敵對。所以,對於自然界的威力興變化十分敬畏,產生了許多的忌諱、巫術、神話、祭典等宗教性行為。布農族沒有最高信仰的神,其宗教特性是泛靈信仰興繁複的農業儀式和生命禮儀。



二、地理分佈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聽說布農族族最早居住在鹿港、斗六、竹山一帶,後來才慢慢的往高山遷移。目前所知到的布農族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與信義鄉。在十八世紀的時候,世居南投的布農族大量的遷移,一方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然後再從花蓮移到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而另一方則沿著中央山脈南移往高雄的三民鄉與桃源鄉還有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


  由於布農族大遷移的結果,該族的分佈範圍也因此擴展遍佈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等縣境內。而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全都是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還有已被同化的蘭社群。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卓社群: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萬豐村。 卡社群:信義鄉南潭、地利、雙龍三村。
丹社群: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巒社群: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
郡社群: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縣三民、桃源鄉。而郡社群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三、文化特質

  布農族是原住民中最多祭儀的一族。由於對小米收穫的重視,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


  而對於農事或狩獵的時間,布農人依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盈缺來決定。當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而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則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用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

  而當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會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且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布農族的人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和音唱法,用來配合祭禮的進行。在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四、宗教信仰

  傳統布農族人把宇宙分為三界:即 1.自然(Dihanin)。 2.萬物精靈(Hanidu)。 3.人(Bunun)。布農族的祖先自認該族為大地唯一的「人」,其餘皆為異類或精靈。


五、祭典傳說

  常被學者提到的儀式,包括「小米開墾祭」、「小米播種祭」、「除草祭」、「收穫祭」、「入倉祭」、「射耳祭」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D幸福小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