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二因緣-7.受


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那「六入」緣「觸」,「觸」緣什麼呢?


A「觸」緣「受」。


二、什麼是「受」?


]是「領受」、「感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ex:接觸之後,就有了「受」。「哎喲!我痛。」「唉呀!我很高興。」。人家讚嘆我,我覺得很「快樂」;人家說我不好,我覺得很「生氣」。


三、「觸」與「受」的關係?


(一)「觸」是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像嬰兒,手裡抓到什麼東西都吃。這是因為他有「觸」,但沒有「受」,這時候他甚麼也不懂。等到逐漸長大,他就有好惡之感受。


(二)「受」隨著情緒的好壞不同,同樣「接觸」到一樣東西,所產生的歡喜與痛苦感受也會不同。所以感受沒有一定,它會隨心情的變化而有不同。


四、三種受:感受可分為三種,一是苦受,二是樂受,三是不苦不樂受。


(一)  「苦受」:即感受痛苦,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


(二)  「樂受」:即感受快樂,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快樂的感受。


(三)  「不苦不樂受」:又叫做「捨受」,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生起不苦不樂的感受。


過去二因:過去惑(無明)、過去業(行) ->現在五果:現在苦(識、名色、六入、觸、受)


*************************************************************************


樂受易起「貪心」:遇到好的、遇到可意的,就一直的抓、一直的貪,不會知足,會去越抓越多,會一直要趨樂,要抓那個樂受。


苦受易起「瞋心」:當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會抗拒、會瞋恨。


不苦不樂受則起「痴心」:「不苦不樂受」是不永恆地,會無常變化的,不苦不樂受後,樂受、苦受接踵而來,因為它遷流變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稱為「行苦」。執著於不苦不樂中,以為是不變的,這是痴心。


修行,就是要清楚明白那種感覺,是樂受,是苦受,是非苦非樂受,這就是「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如果是苦受,要學習忍辱波羅蜜。


如果是樂受,要學習不高傲,不貪婪。要清楚明白樂受後的不良後果。


如果是非樂非苦,要學習不動心,處之泰然。


以“不動的心”看著“苦”的來去;接受“苦”的來去;瞭解“苦”的來去;隨“苦”的來去,“不動的心”從始自終一直保持寂然不動。也就是說對於人生的苦難、憂喜、悲歡、離合、圓缺…等如意、不如意的事,我們都是清楚而澈底地瞭解,都坦然的面對、處理卻不執著於一切,也不排斥一切。不執著苦樂,我們的心就真正的自在了,不再為情緒束縛。


儘管每天所面對的環境沒有改變,只要心境改變,當下就是淨土!


~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D幸福小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