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
但起初,元宵節吃的並不是元宵,
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
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麵食和烤餅
宋朝,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
後來,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
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
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用手搓揉出的稱為「湯圓」
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裏面包餡,用搖篩的方式製成圓子稱為「元宵」。
湯圓的外形圓滾飽滿,象徵團圓、幸福,我們的祖先相信元宵節吃了這樣的應景食物,也能為家庭帶來和睦與平安。
所以元宵節吃元宵,有讓大家"平安又團圓"的意思。
算一算,這項吃元宵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但還是得提醒大家,這種糯米粉做的元宵不易消化,可別一次吃太多喔!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