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


但起初,元宵節吃的並不是元宵,


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


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麵食和烤餅


宋朝,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


後來,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


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


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用手搓揉出的稱為「湯圓」


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裏面包餡,用搖篩的方式製成圓子稱為「元宵」。


湯圓的外形圓滾飽滿,象徵團圓、幸福,我們的祖先相信元宵節吃了這樣的應景食物,也能為家庭帶來和睦與平安。


所以元宵節吃元宵,有讓大家"平安又團圓"的意思。


算一算,這項吃元宵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但還是得提醒大家,這種糯米粉做的元宵不易消化,可別一次吃太多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D幸福小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