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中第一是「無明」,第二就是「行」,無明緣行,所以瞭解「無明」後,接著就要清楚,因無明會造成怎樣的影響(行)?
一、名相解釋
(一)行:「行為」或「造作」,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
(二)造作:是我們用心驅使身、口、意去做種種行為。
(三)身口意:又稱為”三業”。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稱為三業。
十二因緣中第一是「無明」,第二就是「行」,無明緣行,所以瞭解「無明」後,接著就要清楚,因無明會造成怎樣的影響(行)?
一、名相解釋
(一)行:「行為」或「造作」,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
(二)造作:是我們用心驅使身、口、意去做種種行為。
(三)身口意:又稱為”三業”。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稱為三業。
什麼是無明?無明從哪裡來?
先來看一個禪宗的公案:
有一個丞相,就是當年的宰相,他去請問一位很有名的禪師
看到禪師他就問:「佛教說一切痛苦都起源於這個無明,那麼什麼是無明?無明從哪裡來?」
禪師聽了以後,就跟他說:「現在這個世道呀,確實是很衰敗,連這個奴才都問起佛法來了。」
因Smart希望H解釋"十二因緣"
學佛瞭解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記得以前聽法師講"十二因緣"時
總是聽得"霧颯颯",還差點去找周公
現在要我去解釋,當然還是得下點功夫
剛剛收到"依靖"格友的回函
她看到我所介紹的"香光寺"簡介
讓我們學姐妹相識,我們同是高雄紫竹林精舍的學生
網路真的沒有界線
***************************************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1.自皈依僧
1)自:自己
2)皈依:歸順.依靠
3)僧:不是專指一個出家人,僧是一個修道團體、和合僧眾,一群共同學佛、共同理念的人,共同生命理想的團體。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1.自皈依:自己(我)要歸順.依靠。
2.法:指佛陀說的種種法。
常會被質疑:基督教只要一本聖經就好,為何佛教卻要八萬四千法門呢?
其實,那還不是因為我們。佛陀為了度所有的人都能過遠離煩惱得到解脫,就說了種種的法門,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格友問浴佛的方法
我就依經典及法師教的方法做簡單的說明
{佛說浴佛功德經}說:其浴像者,各取少許洗像之水置自頭上,燒種種香以為供養。初于像上下水之時,應誦以偈:『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1.從何處浴佛?
就是從太子的頭頂。
5.11佛誕節(浴佛節)&母親節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代表兩個偉大的節日,一是感恩佛陀的誕生的佛誕節,一是感恩母親無私的愛的母親節。
佛誕節與母親節同一天,除了彰顯佛陀無量功德,佛陀如同母親,希望眾生皆能離苦得樂;而父母對我們的慈悲呵護更是恩重難報,為人子女不但要盡孝道,也可透過這天為父母祈福。
浴佛節=佛誕節—佛教創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佛陀)誕生的日子
我們說要皈依三寶,那到底"皈依"是什麼意義?
[皈] 同"歸 "有回歸、回頭的意思。
"皈"從哪裡回頭呢?從一切錯誤中回頭。
"依"是依靠,依靠老師的教誨。
另一種解釋,"歸 "的是歸順。"依"依靠。
最近因趴趴走,所以疏於分享佛法,今天想來談談佛法
我們常聽到佛教徒說:要皈依三寶或者自稱是三寶弟子
那到底什麼是佛教的"三寶"呢?為何稱作"寶"?
1.首先說明佛教的三寶是那三寶?
是佛寶.法寶.僧寶
那天在香光寺大雄寶殿外,看到有貼上"大悲水"的水
可看出法師們的慈悲,這些都是法師們早晚課用功的功德,藉著大悲水分享給大家
*一瓶瓶未開封的礦泉水貼上了"大悲水",在裡面包含著佛菩薩及法師們的慈悲
什麼是"大悲水"?
朋友問林懷民先生講金剛經那段話,那原來經典的意義是什麼?
《金剛經》裡面說,夢幻泡影。人生無常,雲門可能是虛幻的。
我知道雲門的根基是脆弱的。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這四句是金剛經的名言
我只能做簡單的解釋
人為什麼會生病---佛說生病十因緣
大家會疑惑,佛教也相信命運嗎?
H先來想一個故事:
從前,有位禪師,道行高深,大家都很敬仰他。
那有個惡作劇的年輕人,就去捉了一隻小烏,握在手中
他走去問禪師說:禪師呀!你神通廣大,但你現在能知道我手中的小烏,是死的,還是活的呢?
善財童子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看到善財童子長得很可愛.很有善根,就決定
要教導他。
有天,普賢菩薩跟善財說:「你提一個袋子到山上去,看哪一樣是藥,就把
它採回來。」
善財一早出門,繞了一大片山林,回來時袋子卻是空空的。
普賢菩薩問:「善財你出去一整天,為什麼空著袋子回來呢?」
善財童子說:「從我出門開始,沿路所看到的不管是花、草、樹或石、土,
都有它本身獨特的材質和藥性,這麼多的東西我如何帶回來呢?」
隔天,普賢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說:「你再出門去找,哪種東西不是藥,就
帶回來。」
善財很聽話就再揹起袋子,直到太陽下山,卻又空著袋子回來。
普賢菩薩問他:「為什麼空著袋子回來呢?」
善財說:「雖然萬物都有藥性,可是如果不對病症下藥,那每一樣也都不
算是藥,因此,那麼多的東西我如何帶回來呢?」
***************************************************************
確實,世間萬事萬物無不是「法」,就看我們如何用心去學習。
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好運年年、福慧增長!